
一年时间被拉下神坛,社交AI还有生存空间吗

社交 AI 崛起后遇冷,技术瓶颈与商业化挑战并存。
2023-2024 年,社交 AI 赛道以前所未有速度改写了人类情感交互的底层逻辑。星野、筑梦岛等头部 APP 的 MAU(月活跃用户)峰值突破百万量级,次日留存率则名列前三。不同于大厂主流工具型 AI,它们不是 "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 的普通 APP,而是被真切地寄托了情感与依赖。
千千万万个由大模型打造的 AI 伴侣,让孤独的都市人只需点击屏幕,即可获得量身定制的完美伴侣:从霸道总裁到治愈系少年,从赛博朋克杀手到古风仙尊,AI 智能体不断随用户需求校正自我,为用户带来 " 庄周梦蝶 " 般的幻境。
然而盛宴之下暗潮涌动。DataEye 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 年中国社交 AI 应用下载量较巅峰期暴跌,投放预算腰斩。
当技术能精准模拟爱意却无法兑现承诺,当 " 永不冷场的温柔 " 背后是代码设定,这场关于人机之爱的集体实验,究竟是大厂留住用户的终极答案,还是商业变现的饮鸩止渴?
社交 AI 赛道:从流量盛世到理性回归
踩中 " 情感经济 " 与 "AI 技术红利 " 双风口的社交 AI 赛道,涌现出一批新星 APP:国内星野、猫箱、筑梦岛等产品上线即爆火,依托大模型能力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情感陪伴;互联网巨头也在快速布局,话炉背后是字节跳动旗下的云雀大模型,百度旗下万话和 Soul 的苟蛋都接入了文心一言大模型,星野则是大模型公司 MiniMax 推出的 C 端 AI 对话产品。
社交 AI 究竟有多火?在 2024 年 11 月的 AI 产品榜上,一众社交 AI 齐齐造就盛世——紧随豆包、文小言、Kimi 等 APP 其后,星野、猫箱分列榜单第 7、第 8 名,MAU 达到了 5.25M 与 4.58M,其中猫箱更交出 MAU 增速 22.51% 的好成绩。
从次日留存的角度来看,猫箱和星野也让用户上瘾,其中猫箱以 57.32% 的次日留存均值,力压 TalkAI 练口语,星野也以 41.91% 位列第三。口语打卡 APP 打不过情感陪伴,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比起利益驱动,被遍遍提醒 " 不打卡就上不了岸 ",用户当然愿意选择 " 你需要时我一直在 " 的温柔乡。
除了霸屏国内榜单外,不少产品甚至一度 " 内销转出口 " 实现了漂洋过海。在 2024 年 8 月份的 AI 出海榜单产品中,排名前 48 位的 AI 应用产品,有 11 款产品是 AI 情感陪伴类应用,表现最好的是 MiniMax 旗下的 Talkie,8 月总下载量 235 万,环比增长 31.63%,作业帮旗下的 Poly.AI 表现也非常突出,在 8 月份获得了 220 万的总下载量,环比增长 38.76%。
此前,Poly.AI 是基于教育培训行业 " 口语模拟对话 " 的需求而研发,但尝到热度甜头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淡化自己的教育标签,转而标榜自己为 " 真实语音聊天机器人 ",把目标放在巴西、印尼、墨西哥等国家。
谁能想到,仅仅过了三个多月,来到 2025 年,社交 AI 行业情况就急转直下,星野、猫箱日下载量从 2 万 + 跌至 7 千,筑梦岛从 3 千跌至 1 千。大厂对它们的耐心与期望也在降低——头部产品素材投放量砍半,猫箱从 2 千组 / 日暴跌至 200 组,筑梦岛从千组跌至 300 组,获客成本飙升、ROI 开始恶化。
而海外市场,CrushOn.Al 和 Museland 的单月下载量都低于 10 万,环比下降幅度分别为 36% 和 21%,行业呈现出了退热后的集体降温。
一场始于技术狂欢、终于人性迷雾的狂欢
高强度工作下的孤独感、亲密关系的不确定性、代际沟通的断裂,让年轻人(尤其是 Z 世代)将 AI 视为 " 安全港湾 "。AI 不会评判、不会背叛,成为 " 安全型依恋 " 的完美载体。用户可以在 AI 面前袒露脆弱,而无需面对现实社交的复杂压力。
同时,网络亚文化的盛行,让 AI 满足了二次元、乙女游戏玩家们对 " 定制化的灵魂伴侣 " 的幻想,在 " 只有你与我存在 " 的对话框内,AI 被用户绝对地占有,当 AI 只呼唤用户的昵称、记住用户的喜好时,就达成了心理上的情感私有化。例如,用户与 " 病娇吸血鬼 "AI 的对话,在现实中很难完全被 "coser" 模拟,但 AI 就可以轻易达到。用户还可以通过共创故事线获得即时情感反馈,这种 " 心流体验 " 成为对抗现实焦虑的止痛药。
当然,社交 AI 的爆红,不仅仅是因为它切合了人性需求,也因为它诞生在了 " 最好的时代 "。
近年来,以 ChatGPT 为代表的生成式 AI 大模型爆发,彻底打破了技术壁垒。Deepseek 的出圈,更是将 AI 能力从 " 工具 " 推向 " 人格化 " 场景。用户突然发现,AI 不仅能回答问题,还能模拟情绪、创造故事——这种 " 类人智能 " 的幻觉,为社交 AI 提供了最关键的土壤。
技术层面的突破带来三大效应:第一,对话自然度提升了,大模型的海量文本训练,使 AI 回应摆脱 " 机器人感 ",更接近真人对话节奏;第二,创作门槛降低了,用户无需技术背景,即可通过简单指令生成复杂对话场景;第三,场景泛化能力涌现了,同一模型可支持恋爱、职场、奇幻等多种角色设定,加速产品迭代。
需求是真实的,但同时也是脆弱的:当用户发现 AI 的回应开始重复、角色设定流于表面时,幻想破灭的速度远快于技术迭代的速度。
社交 AI 的降温并非偶然,而是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的必然冲突。早期用户因 " 猎奇 " 涌入,但长期留存的支点始终是 " 情感深度 "。然而,当前大模型的核心能力仍停留在 " 模式识别 " 而非 " 情感共情 " 阶段,AI 可以模仿温柔的语气,却无法理解用户深夜倾诉的真正意图,也无法给到身体的互动与温度的感知。
更致命的是内容本身的同质化,打开猫箱或筑梦岛,用户会看到高度相似的界面:二次元画风虚拟形象、网文式的角色设定(如 " 病娇学霸 "" 温柔总裁 ")、依赖关键词触发的对话逻辑。产品形态不仅高度雷同,用户需求也被粗暴简化了。
这种千人一面使用户新鲜感快速消退——就像连续吃十顿快餐,再美味的汉堡也会索然无味。
而且社交 AI 的使用并非没有门槛,实则对用户发布指令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用户需主动构建对话场景、补充 AI 未明确的信息,这对 " 懒人用户 " 极不友好。而且 AI 对亚文化梗、小众圈层黑话的理解滞后,导致 " 鸡同鸭讲 ",文字也难以传递语气、微表情等复杂信号,使深层情感交流变得困难。
AI 与真人的关系,最终形成了情感替代的 " 不可能三角 "。AI 可以秒回消息,但无法理解 " 沉默背后的意义 ";真人可能回应缓慢,但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当 AI 越来越像人,却始终无法跨越 " 真实情感 " 的鸿沟时,用户会产生更强烈的失落感。
于是,基于纯文本对话形式、依靠 UGC 生产," 隐形门槛 " 很高的社交 AI,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点。
社交 AI 下半场,是迟暮还是破局?
社交 AI 的商业化探索,正经历从 " 技术浪漫 " 到 " 现实骨感 " 的清醒期,传统社交产品的老一套付费逻辑,如果硬套在社交 AI 的框架下是失效的。
什么是传统社交产品的商业闭环?那就是建立在 " 稀缺性 " 与 " 匹配效率 " 之上,比如陌陌、探探、Soul 等真实陌生人社交 APP,主打的是会员订阅制,即通过解锁高级筛选功能(如地理位置、兴趣标签)收费,或是虚拟礼物打赏,利用情感冲动刺激用户付费表达认可。当然,当 APP 已经吃准了用户的偏向习惯后,广告精准投放也是屡试不爽的变现方法,也就是基于用户画像向高价值用户推送品牌内容。
但在 AI 社交场景中,这套逻辑就遭遇了结构性冲击,匹配稀缺性消失了,用户可瞬间生成无数个性化 NPC,传统 " 会员优先匹配 " 失去了意义。而且用户为情感付费动力也略显不足,用户对 AI 的 " 工具感 " 强于 " 人格感 ",打赏意愿显著低于真人主播。AI 对话的私密性也削弱了广告植入空间,毕竟在亲密互动场景中突然植入广告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还会让用户失去兴致,甚至对品牌内容产生排斥。
结局往往如此:Character AI 的 2.33 亿月活仅对应 1670 万美元年收入,用户付费率(ARPU)低至 0.72 美元 / 年,甚至无法覆盖人力成本;国内 APP,如筑梦岛依赖 " 星光卡 " 微交易,月卡的 12 元定价仅相当于两杯奶茶,难以支撑大模型运算成本。
在社交 AI 吃尽初期红利过后,也是时候该想想变现这个事儿了。从虚拟恋爱到场景深挖,社交 AI 的商业化突围,需跳出社交单一维度,转向场景化服务与技术赋能。
或扬长避短,聚焦情绪价值,发力心理疗愈、情绪树洞,或更加纯粹的沉浸式 AI 角色扮演等场景;或补足短板,弥补生理价值,专攻 AI 陪伴终端产品等细分赛道,比如 " 林间疗愈室 " 等 APP,主打安心倾诉、情绪追踪,因为预先强调了对话角色仅仅是虚拟 AI,所以用户并不会有大的付费意愿起落。
当市场停止用社交框架定义 AI,转而探索效率工具与情感媒介的交集,这片曾被资本热炒的蓝海,或将真正迎来属于它的价值重估时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新商纪 ",作者:独孤依风,36 氪经授权发布。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ddwi.cn/ddwi/10131.html发布于 2025-05-06 15:42:3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