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去玩了5天,哪一天最累?

五一假期结束,人们又踏上“归途”。
不少外出旅游的朋友发现,不仅去景点游玩耗费体力, “坐着不动” 的往返路途也让人累得仿佛被 “掏空”。
在小红书上,“旅游去的路上也好累”话题下有906万+篇笔记,有网友早就发帖表示坐车很累,还好奇发问“喜欢旅游的人不觉得坐车累吗”。
图源:小红书截图
所以,看起来只需要“坐着不动”的往返路上真这么累吗?为什么?
旅行中的隐形疲劳
如果你以为在车上坐着不动不耗费体力,那就错了。
无论是颠簸的大巴,还是起降的飞机,交通工具的振动,本身就会造成旅途疲劳。
在火车与汽车正常运行的状态下,我们能够感受到轻微的抖动感。它们来自交通工具的低频振动,这一频率与人体内脏器官的固有频率接近,能引发“共振效应”。这一看不见的运动直接作用于胸腔、腹腔等部位,使得器官与躯干“被动运动”,产生反复相对位移。
图源:参考资料[8]
《天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上发表的一篇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点,交通工具的振动与我们的不适感有着一定对应关系。
研究显示,对于31.50Hz以下的振动,人体不适感主要来源于头部、胸部和腹部。而在较高频段,也就是当交通工具产生剧烈颠簸时,臀部是振动幅度最大的部位,成为不适感的重灾区。
4种振动强度下人体“最不适”部位在各中心频率上的分布 丨图源:参考资料[9]
在局部振动环境之中,肌肉软组织会产生变形,血液循环会因此受到阻碍,组织的血氧饱和度会降低,从而导致局部疼痛或者麻木。
不仅如此,持续振动还会“偷走”脑氧含量。
一项研究显示:在100分钟的振动实验中,随着受振时间的推移,人体的脑氧含量呈现下降趋势。约在90分钟时,脑氧值出现了最低点。
而不少人的往返路程,远远不止1.5个小时。
在漫长的路途中,如果大脑供氧不足,就会出现头晕、困乏、打哈欠等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在路上的你即使拿手机刷着视频,却依旧眼皮打架想睡觉。
脑氧与人体受振动时间的关系曲线 丨图源:参考资料[4]
与振动不相上下的折磨,是狭小空间里的 “坐姿封印”。
在坐姿状态下,人体真正与座面接触的是两块圆形的坐骨结节,其上只有少量肌肉,但它们却承受着人体大约75%的体重,长时间下来自然会疲劳。更棘手的是,连续数小时保持同一坐姿,无论前倾、直立还是后仰,都会使臀部和大腿静脉受压迫,从而导致血液淤积在下肢,引发腿部肿胀、不适和僵硬。
更深远的影响是,久坐会全面打乱身体代谢节奏:降低肠胃蠕动速度,引发食欲不振,阻碍脑部血液循环,降低思维活力。
如果路上再加会儿班——这少不得用座椅前方的小桌板,那此时,人体重心会随着躯干前移,使向前凸出的腰椎拉直,并被迫向后弯曲,此时腰椎承受的力也更大。
图源:参考资料[3]
虽然公共交通已经十分发达,但赶路时的辛苦,却是真切存在的。
飞机旅行:疲惫体验的plus版
不过,辛苦和辛苦,也是不一样的。
在小红书关于“旅行路上疲惫”的帖子下,就有网友表示,坐车不是最累的,坐飞机才是,“5个小时以上的经济舱跟上刑没任何区别”。
图源:小红书截图
“为什么飞机俩小时比高铁俩小时更累”也曾登上微博热搜,甚至于,在凤凰周刊发起的投票调查中,即使面对“2小时飞机”与“7小时高铁”这两个看起来时间差距悬殊的出行方案,人们也更愿意选择看似耗时更久的高铁。
图源:微博截图
那么,为什么坐飞机这么累?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的相关研究显示,旅客出行普遍伴随不同程度的疲劳感,完成出行后用于恢复疲劳的时间(tk),成为衡量出行舒适程度(Ck)的重要指标。疲劳恢复时间除了受乘车环境舒适度的影响外,也与乘坐交通方式 k的旅行时间(Tk)直接相关。
疲劳恢复时间计算公式丨图源:参考资料[10]
仅从行程耗时来看,飞机较之于高铁等地面交通方式无疑具备显著的时间优势。那么为何很多人觉得乘飞机比高铁更“麻烦”呢?
首先,飞机旅行有着时间成本的“隐性延长”。
以“2小时飞机”为例,不仅有天上飞行的2小时,还需要叠加往返机场的通勤时间、提前值机的安检时间、候机与登记耗时、行李提取时间等,如果再遇上超大机场,那么最终综合用时并不见得比7小时短多少。
天府机场(左图)丨浦东机场(右图)丨图源:小红书 评论截图
其次,作为空中运输载体,飞机座舱的特殊环境,使其 “单位时间疲劳度” 显著高于高铁。
机舱内的环境更干燥。较高的相对湿度会在结构或者设备上形成冷凝水,给飞行安全带来潜在隐患,因而飞机座舱多是低湿环境。而人们在太干燥的环境中会觉得不适,满足人体舒适度的空气相对湿度在 40%~70%,但中国民用航空局民用航空医学中心2024年的实测数据显示,我国飞机客舱的相对湿度为24.7%~49.0%,不完全在舒适区。
而且,在长途飞行中,湿度还会随时间推移而持续下降。身处越来越干燥的环境中,人体内的水分流失,眼干、嘴干及咽喉痛等其他症状也可能接踵而至。
图源:参考资料[6]
客舱内的低压环境同样带来严峻挑战。民航客机的飞行高度一般为9000~12000米,而大气压随着高度而减小,因而只有地面的30%左右。
尽管飞机会启动加压系统将舱内气压维持在一定水准,但仍低于标准海平面的大气压环境。
座舱压力控制系统 (t1-t5对应不同飞行阶段)丨图源:参考资料[5]
在低气压环境中,人体血液的携氧能力减弱,心脏的输血负荷增大,人们可能会感到“心慌气短”。同时,气压降低还会导致人体部分器官内的气体膨胀,如中耳、鼻窦、肠胃等,这种物理变化会直接引发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
此外,大气平流层中富含臭氧成分的空气通过机载空调系统等进入飞机舱室后,部分臭氧会在高温作用下分解,自动还原为氧气,但仍有部分臭氧进入舱室。臭氧除了与舱内空气中的污染物反应外,还能与组成或吸附于舱内的某些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并生成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呼吸道黏膜产生刺激,加重咽喉部位的刺痛感。
这种 “干燥+缺氧+气压+污染”的多重打击,都让我们在坐飞机时,即使全程闭目休息,仍然累到“灵魂出窍”。
感官与心理:身与心的全方位疲惫
除了生理上实实在在的不适,封闭交通工具内的环境挑战,其实早已超越生理层面,成为一场全方位的“身心攻坚战”。
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区是一个人口密度大、封闭性高的狭小空间,除了要忍受交通工具运行本身产生的噪声外,“人为”的噪声也让旅途体验雪上加霜,如大声交谈、电子设备外放等,坐车、坐飞机本来就累,遇到噪声更是“烦上加烦”。
封闭空间内的气味攻击也“防不胜防”,食物的异味、体味的酸臭,甚至还有皮革的气息,混成一团直冲进鼻腔,让嗅觉系统产生排斥反应。
即使身体静止,大脑也仍然在“上班”。陌生环境带来的警觉性,会让大脑内的杏仁核持续保持活跃状态。我们会不自觉留意随身物品、报站信息,这种潜意识中的安全监控虽不显眼,但也在无声中消耗能量。
加之行程越长,我们的时间感知容易变得失真,主观时间流速也在减缓,对于“何时到达”的焦灼感逐渐增强。行程延误等不可控因素更刺激着神经,让我们更加坐立难安。
窗外的风景也从原本的视觉spa变成了疲劳催化剂。缺乏变化的视觉刺激会导致前额叶皮层活跃度下降,催生无聊感和倦怠情绪,其脑电信号特征与失眠后的认知衰退相似。
当生理不适与心理负荷形成叠加效应,都让我们的身体与心灵“不堪重负”。这就是为什么到达目的地后,即使补觉仍感觉疲惫 —— 身体还在偿还路途积累的 “疲劳债”。
下次踏上旅程时,不妨提前做好准备,给自己营造相对舒适的环境: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活动,伸伸懒腰,佩戴降噪耳机减少干扰,使用保湿护肤品和蒸汽眼罩……
当然,这些措施也只能减轻不适,如果时间允许,不妨试着提前一天结束旅程,留出一天假期来好好休息,等待下一次的快乐再出发。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ddwi.cn/ddwi/10207.html发布于 2025-05-07 10:07:1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