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税跌下去后,这些公司就敢放心去美国了?

作者 | 张子怡
编辑 | 袁斯来
关税的最新变化对出海行业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
目前,美国和中国已达成协议,暂时取消了 4 月份以来相互加征的大部分关税。美国同意将针对大部分中国商品加征的基本关税从 145% 下调至 30%。
当然,没人能预测特朗普的下一步动作,但至少所有人都可以喘口气。
很多行业的创业者经历了悲喜交加的一个月。
特朗普 145% 的关税落地时,Ebike 公司 Velotric 的创始人张曦还在美国,他们从创业开始就主攻这一市场。那一天,妻子显得很焦虑。她催张曦赶紧回深圳,因为自己收到 20 多条信息,都在问:Velotric 是不是要倒闭了?
" 过去两年都讲不出海就出局,现在是出海也出局。" 后来,张曦在光点投资的分享会上感叹。
从中国硬件跨出国门的那一天起,公司们钟爱的市场就是欧洲和美国。太多昂贵而新鲜的品类,只能在成熟的欧美市场寻找扎根的土地,国内用户很少听说的 Ebike 算是代表性的一类。欧洲和美国市场多少有些相似性,中国硬件公司早已习惯隔着大西洋,娴熟地腾挪。
以 Ebike 为例,过去两年,欧洲 Ebike 增速早已停滞、甚至出现下滑,渗透率还很低的美国理所应当成了下一个开拓地。
这场关税一度打乱了整个 Ebike 行业的方向。
今年年初,Ebike 公司特宙斯朝美国发了两条柜、准备开辟美国市场。就在准备定价及预售的阶段,特朗普宣布要上涨关税。他们暂缓了售卖计划,准备先观望关税政策走势及行业动向再决定开售计划。
即便如此,中国 Ebike 公司没有退缩的选项。
Ebike 所面向的市场十分确定:海外市场且需是发达国家。毕竟,和传统自行车相比,一台 Ebike 造价并不便宜,售价覆盖 200 至 5000 美金。也只有骑行文化盛行的地区,能供养 Ebike 这种产品。除了欧洲,只有美国。
在 Ebike 创业公司 Urtopia 的办公室里,常年摆放着数十台 Ebike。创始人张波情绪高昂地介绍着这些新车,它们今年都将持续销往美国。
过去专做欧洲市场的 Urtopia,今年计划大幅拓展美国市场、市占率进入前三。无论关税上涨多少,他们都不会放弃美国——即便初期会付出惨痛的亏损。
当欧洲显出疲态时,美国是中国 Ebike 公司的退路。它有着旺盛的消费力、规范的营商环境,又不似欧洲分散。更重要的是,中国厂商尚未在这里杀成红海。
但现在,中国 Ebike 公司不得不刀尖上行走。要么在已经进入存量市场的欧洲继续内斗,要么承受美国市场的大起大落——这种波动可能迅速拖垮一家创业公司。中国 Ebike 厂商还没来得及长大,就被迫卷入洗牌中。
在特朗普上涨关税的当日,张曦给团队发了封信,大意是:对于立足全球化的企业而言,这或许不是坏事,大量的卖货企业会被出清,有品牌力的企业会留下来 ......
他们不得不逼迫自己做好准备,哪怕此时看到回转空间,也没人敢真正放松。
01 放弃美国市场?
4 月,特宙斯创始人郭东盛刚从欧洲回来,在匈牙利他参加了新能源产业的活动,活动上的话题焦点仍是关税,乐观与悲观的气氛于现场交织,欧洲的确定性和美国的不确定在当下对照强烈。
" 我们之前是看不上美国市场的,它到现在为止的体量仅在 15 亿美金左右,欧洲 Ebike 市场在 2022 年已经到 200 亿美金上下了。过去,美国市场在我们看来真的很小,发展的也不是很健康。" 张波告诉硬氪。
走向欧洲曾是中国 Ebike 厂商一致的选择。
欧洲骑行文化风行多年,西欧不少国家的城市道路,在规划之初预留了合理的骑行空间。骑行既是欧洲人的生活方式,也是日常习惯。
欧洲曾是全球 Ebike 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2016 至 2021 年,欧洲 Ebike 出货量由 167 万辆增长至 500 万辆,到 2022 年,欧洲出货量达到 700 万台。
市场研究机构 Data Bridge 统计的数据显示,2023 年欧洲 Ebike 市场规模为 46 亿美元,相较而言,2023 年北美(包含美国、墨西哥、加拿大)Ebike 市场规模只有 32.4 亿美元。
" 德国单个国家的(Ebike)市场是美国的三倍,几乎人手一辆自行车,渗透率高达 100%,2021 年我们开始做 Urtopia 的时候,初衷就是想选择最牛逼的市场做一个中高端品牌。" 张波表示。
特宙斯同样在欧洲与美国之间选择前者," 欧洲市场门槛比较高,而且对骑行文化理解更深刻,如果能够在欧洲市场打通全球供应链、品牌运营,本地化运营后反过来做美国市场会更有优势。" 郭东盛表示。
(图源 / 特宙斯 Ebike)
直到 2024 年,情况发生变化,两家 Ebike 厂商不约而同的转向美国市场。原因很简单:欧洲整体经济开始下行。
张波最明确的感知是,去年他拜访慕尼黑的客户,发现客户家门口堆了不少木头," 我以为这是他的生活情调,结果他说是为了省取暖费,上山自己砍柴的,我的天。"
Ebike 这种非必须消费品和经济景气程度直接相关。自 2024 年 3 月开始,张波发现:欧洲几乎每个月都百年级别的品牌宣布破产,不少欧洲本土 Ebike 企业开始清仓,市场逐渐出现雪崩效应。
另一个明确的信号是,去年他看到零售市场出现不少价格低于 3000 欧元的博世中置电机。" 博世是不会给电机降价的,市场上的低价电机的出现是因为濒临破产的 Ebike 企业在出清。"
数据也能佐证这一点。欧洲统计局(Eurostat)最新公布的欧盟电动自行车进口数据显示,Ebike 进口量已降至 64.2 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 27%,甚至跌破了 2019 年疫情前的水平。进口额跌幅更大,同比减少了 33%。
回看美国市场,市场研究机构 Circana 统计的数据显示,从 2019 年至 2023 年,Ebike 贡献了美国自行车行业销售额增长的 63%,并在 2023 年占据整个市场销售额的 20%。
增速可观的同时,美国市场亦在快速增长。Statista 数据显示,预计美国 Ebike 市场收入在 2025 年将达到 21.7 亿美元,2025-2029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13.06%。
在郭东盛看来,美国消费者经历过去几年的市场教育,市场相关政策的收紧,对 Ebike 的理解变得更深刻," 有些用户在骑行过一些便宜的产品,发现可能各方面体验没那么好,现在也会愿意购买更有品质的产品。"
Urtopia 的体感更直接:将市场重点布局到美国后,即便是今年 Q1 淡季,其营收相较过去两年已经翻了近三倍。
(图源 /urtopia)
当欧洲已经没什么新故事后,没有 Ebike 企业愿意主动放弃美国市场。
02 美国市场成本优势的不确定性
除了市场本身的增速,中国厂商转向美国,也是基于税费相对欧洲更低。
惯于做欧洲市场的 Ebike 厂商面对本次美国大幅上涨的关税,情绪显得较为平静。
高关税对他们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
欧盟常年对中国电动自行车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税率范围在 9.9%-70.1%,且这一政策已延长至 2030 年。
有 Ebike 行业人士告诉硬氪,对于欧盟高昂的关税成本,业内已经有三种成熟的应对策略。第一种,走 " 双清包税 ",产品采用低申报价过海关,具体交由货代公司处理;第二种,进入欧洲白名单企业体系中,这类企业生产的 Ebike 只需缴纳 30% 左右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第三种是在海外生产,一类是所有零部件由中国发往欧洲,在欧洲工厂仅进行组装,可以避免进出口申报;另一类是在中国和越南同时采购零部件,在越南完成最终组装获得原产地证,发往欧盟时也能降低关税成本。
上述人士也认为,这三种方法都不具备可持续性,欧盟之所以对中国征收高昂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旨在保护其本土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希望 Ebike 厂商将产业链上游的环节放在欧洲生产。" 现阶段,Ebike 在欧洲本土纯组装没有问题,但想要长期更好、更稳定的做欧洲市场,零部件生产的部分确实要考虑搬到欧洲。"
今年年初,中国电机厂商大川电机宣布在葡萄牙设立电机生产基地。
" 上游电机厂商去欧洲设厂,其实就是为了以后让下游的整车品牌采购电机的时候,能够是在当地采购。" 行业人士告诉硬氪。
在这点上,欧盟的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目的跟美国现下所呼吁的 " 制造业回流 " 有着共通的底层逻辑。
在特朗普上台之前,美国对中国 Ebike 没有特别针对性的高关税政策,通常按照正常的进口关税税率征收。这曾是中国 Ebike 厂商做美国市场的优势。
特宙斯做美国市场定价策略时,初期计划车辆售价跟欧洲同价,但在美国市场进行较大的折扣活动。
美国最大的优势是,没有欧盟的反倾销税和 VAT 增值税,这两个税费使得成品交付的成本就占欧洲售价的 50%。所以,特宙斯原计划美国也定价 2899 美金,给予较大折扣。加上美国的交付成本比欧盟少近 1000 美金,能赚不少钱。
但是美国关税暴涨时,和欧洲反倾销税和 VAT 几乎持平,促销活动显然无法持续。
在郭东盛看来,美国关税的好处是按照商品的成本价上调关税,整体交付的成本仍然比欧洲稍低一点。
当然,美国对华关税仍是不确定的,特宙斯决定观望出海头部企业,以及其他 Ebike 厂商是否有明确的涨价态势,再决定进军美国市场的定价策略。
03 低端 Ebike 或被洗牌
多名行业人士都认为,美国 Ebike 企业鱼龙混杂,低价竞争、内卷严重。
一旦关税大幅上涨,受伤最深的可能是亚马逊上大量的中低端 Ebike 卖家。
有位售卖 499 到 1500 美金价格段的亚马逊卖家给硬氪算了一笔账:Ebike 的拿货成本最少在 1500 元到 1800 元左右,亚马逊抽佣 15%,单台车辆的物流成本在 200 到 300 元,还有 10% 到 20% 的推广成本,以及退货成本,Ebike 在美国要做 UL 认证,每个 SKU 认证费用 30 万元起步。
" 目前我 499 美金的这款车型基本不赚钱,市面上还有售价更低的产品,我都不知道他们怎么赚钱的?" 该位卖家告诉硬氪。关税上涨后,他会放弃利润不好的车型,并且涨价。
除了关税问题,美国市场本身已在收紧对 Ebike 的认证要求。亚马逊对 UL 认证的监控力度加强。
有 Ebike 行业人士告诉硬氪,美国 Ebike 的市场其实有很多漏洞,有些 Ebike 的认证都是是找国内的机构去认证报告," 给钱就能出,费用很便宜,甚至有的甚至会 PS 认证报告。"
其实关税增加前,美国市场门槛已经在提高。有 Ebike 厂商表示,年初不少亚马逊平台的 Ebike 都在疯狂打折清仓,预计出清掉一批 Ebike 商家后,美国市场会更正规。
张波对美国市场未来的信心,有一部分即来自于市场对低端 Ebike 玩家的淘汰,有品牌力的玩家在未来会有更大的机会。" 做(百元级)Ebike 的亚马逊大卖肯定会出清一波的。"
中国厂商密集参与到 Ebike 行业的时间并不久,疫情期间才迅速起量。Ebike 所需的三电系统直接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加之中国是全球最大自行车出口国,产业链最完善,可以说,中国厂商在这个行业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过去两三年中,投身到 Ebike 赛道的中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头,大到大疆、爱玛,小到亚马逊上的白牌跨境电商卖家,以及创业公司。
中国 Ebike 行业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庞大的产业链,迅速占领市场。他们吃到了监管不严格的红利,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游刃有余。但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博弈加剧,空隙越来越狭窄。生存的机会只会属于少数公司:他们有供应链优势,有品牌,有研发,靠着这些壁垒,去承受地缘政治动荡的考验。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ddwi.cn/ddwi/11234.html发布于 2025-05-15 16:06:4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