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超市兴衰史:把山姆买成全球销冠,却造不出“胖东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圳子,作者:小圳子,题图来自:作者供图
5 月初," 人人乐 " 被退市了。
这家深圳老牌超市已经连续 4 年亏损,在过去的一年,人人乐超市共关闭门店 45 家,转让门店 15 家。
新开的门店,只有 1 家。
作者供图
相比之下,山姆在深圳的第五家门店即将在今年开业,深圳也成为了全国拥有山姆超市第二多的城市。
更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 2008 年开始,福田的山姆超市连续 15 年成为山姆全球单店销售额冠军。
真的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吗?事实上,深圳曾是中国超市的代表。
今年是深圳特区建立 45 周年,在小圳子看来,深圳零售业最大的遗憾不是捧出了一家外来的山姆销冠,而是这里曾经诞生了一堆本土超市巨头,最终却出不来一家 " 胖东来 "。
一、深圳超市 " 三巨头 "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
透过这个 " 窗口 ",我们能接触到世界许许多多的新鲜事物,留下许许多多的 " 第一 "。
1984 年,李嘉诚旗下的百佳超市在蛇口太子路碧涛中心开业,成为内地第一家自营超市,也是第一家登陆内地的外资零售商。
这种开放式自选购物的方式,让深圳人眼前一亮,从此打开了超市购物的大门。
但此时的蛇口工业区,只是一个改革的试点。
1992 年,同样来自香港的华润超市,在华强北的爱华路,开出了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连锁超级市场。
彼时华润超市最大的 " 对手 ",是同在华强北的万科。
1991 年,做房地产的万科搞起了 " 副业 ",创立了万佳百货。1994 年 7 月,万佳华强北店正式开业。
这是全国首家仓储式平价超市,在朴素的水泥地和仓库货架中,深圳人第一天就贡献了 24 万元的营业额,创下深圳零售业最高纪录。
万佳这只 " 现金牛 " 的成功,让当时身穿吊带裤的王石,常常亲自去现场视察。而作为万佳的投资人,毕业于中山大学的李彬兰嗅到了商机。
1995 年,年仅 33 岁的李彬兰带着部分万佳员工离职,在拿到中国核电集团的投资后,在宝安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超市—— " 新一佳 "。
因为这层关系,坊间有人将 " 新一佳 " 解读为 " 新的一家万佳超市 ",但始终没有得到官方回应。
1996 年,在深圳金融交易所担任总经理的何金明前往欧洲培训时发现,外国满大街都是大型超市,但国内连知道 " 超市 " 的人都很少。
于是回国后,何金明辞职下海,拿着贷款来的 100 万,在南山南油开了他的第一家大型超市,取名 " 人人乐 "。
△图源:深圳微时光
2001 年,专注于地产开发的万科把万佳超市卖给了华润,合并之后成了大家熟知的 " 华润万家 "。
自此,华润万家、新一佳、人人乐成为了后来叱咤中国零售市场的 " 华南超市三巨头 "。
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深圳超市三巨头。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深圳人熟知的本土零售商也相继诞生:
成立于 1984 年的天虹,从深南天虹商场开始,在 2006 年推出天虹超市;
还有 1996 年成立的岁宝百货,在 2010 年香港上市后尝试超市业务;
2004 年,深圳地标级商业体万象城开业,华润万家就此推出了全新的 Ole ’精品超市,成为国内第一家精品超市 。
彼时的深圳零售业,百花齐放,好不热闹。
二、外资超市,抢滩深圳
上世纪 90 年代,就在深圳本土超市如雨后春笋迸发时,一条内地开放外商进入零售企业的政策,却让外资巨头们轰然而至。
1995 年,沃尔玛在深圳举行发布会,宣布进军中国。后来引发了深圳零售行业协会组织部分超市负责人到市政府请愿,反对政府批准沃尔玛进入深圳:" 我们这些小不点怎么能跟国际巨人竞争?"
1996 年 8 月,罗湖区洪湖路湖景花园楼下的广场上,在时任沃尔玛总裁鲍勃马丁的见证下,中国内地第一家沃尔玛超市开业了。
就在同一天,中国第一家山姆会员店在福田区开业。作为中国第一家仓储会员店,山姆最早的会员费是 150 元,听说那时的会员卡会免费送给国企员工。
那时,中国人均月收入才 518 元,150 元已是天价入门费,但开业前三天,山姆就卖出了 250 多万元。
一个冷知识是,第一家山姆的旧址其实是现在的沃尔玛景田店,它是在 2005 年才迁往深国投广场(现在的印力中心)。
还是在 1996 年,深圳第一家、全国第二家家乐福超市,在南山区常新路开业。
△图源:深圳微时光
随着 2002 年深圳第一家 mall 开业,城市广场给深圳人带来了深圳第一家吉之岛。
不知道多少深圳人还记得,吉之岛 " 十元均一 " 的含金量。2013 年,吉之岛正式更名为 " 永旺 "。
另一个国际零售巨头麦德龙,是在 2005 年进入罗湖,关注度一直不高。随后直到 2024 年,华南第一家开市客才在龙华开业,虽然头顶着全球开卡记录的光环,但对比老对手山姆,龙华开市客多少有点水土不服。
我们可以看到,沃尔玛、山姆、家乐福等国际巨头,纷纷选择深圳作为 " 码头 " 登陆中国市场,就此揭开了外资零售大鳄进入中国市场的序幕。
" 沃尔玛的东西太便宜!这是大家最头痛的。"
这个深圳人喜闻乐见的好处,对深圳超市们无疑则是一场劫难。当时就有业内预计:三年内," 洋店 " 有可能扫平深圳零售业。
最后的结果恰恰相反,面对进击的巨人,深圳超市们非但没有被打得体无完肤,而是跟沃尔玛家乐福打起了轰轰烈烈的 " 价格战 ",甚至促使了像新一佳、人人乐、华润万家等深圳企业走向全国。
三、巨头陨落,山姆独大
谁也没想到,会员费涨价到最高 680 元的山姆,已是深圳超市公认的天花板,一家独大,甚至连开市客都不是对手。
虽然深圳是全国山姆第二多的城市,但要知道,6340 平方公里的上海,一共就 6 家山姆;而 2000 平方公里不到的深圳,却已经有 5 家山姆了,依然供不应求。
现在节假日,深圳人不是去山姆,就在去山姆路上,或者是叫 " 极速达 " 送货到家,甚至衍生出了月薪过万的 " 山姆代购 "," 山姆分装 "。
反观全国乃至深圳本土,我们已经很少见到深圳超市的身影了。
作者供图
曾经名噪一时的 " 广东超市三巨头 ",最先倒下的是新一佳。
这家鼎盛之时,年销量达 180 亿元、最多时达 116 家门店的超市巨头,在 2016 年,因盲目扩张、管理不善、资金链断裂导致大规模裁员、临时关闭多家门店。
2017 年,一纸公告宣布 " 新一佳 " 破产," 铁娘子 " 李彬兰跑路。
直到 2023 年,破产重组后的新一佳超市门店在罗湖重新开业,但已不复往日辉煌。
另一家巨头 " 人人乐 ",自 2010 年登陆 A 股,曾连续多年营收过百亿元,市值曾一度突破 130 亿元。
但如今,2024 年净资产为 -4.04 亿元。今年 5 月初,人人乐已经收到了《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
如今在深圳," 人人乐 " 门店仅为个位数。他们的 " 招牌烤鸡 ",成为了深圳人的记忆。
唯一还有行业竞争力的,是有着央企撑腰的华润万家。
曾经依靠收购并购走向全国的万家,这几年也频频传出门店结业的新闻,虽然去年启动调改升级,但目前依然不见起色。
现在华润万家乃至深圳,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本土超市,是从一开始就走高端差异化的 Ole ’,依然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布局精品超市。
因为走高端化,连华润商业的一点万象 app,都要调侃 Ole ’是 " 月薪三万不敢进 " 的 " 贵妇超市 "。
所以,为什么这些深圳超市会纷纷掉队呢?
首先,是深圳超市的先发优势不在了。
从改革开放起,不管是外资还是合资,第一批国际巨头几乎都选择在深圳落地,使得深圳超市可以近距离的贴身学习。
就像当初万佳超市负责人说的:"1994 年的时候,我们想出国参观家乐福、沃尔玛,我们要花很多钱,他们开到深圳后,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连参观的机票钱都省了。"
所以,深圳企业是第一批学习到国际零售巨头先进的商业模式、供应链、人员等先进管理经验的抢跑者。
例如,在沃尔玛进来之前,深圳人很难想象现烤现卖的面包竟会搬进商场,但经过学习和本地化改编,我们把更多熟食小吃装进了超市;还有,沃尔玛提出的 " 顾客就是上帝 " 的企业文化,成为了深圳零售业在服务上的标杆。
尤其是在与国际巨头打价格战中,深圳超市们学会了如何通过成本控制、采购优化等方式,实现商品的物美价廉,并将此带到了全国各地,形成降维打击。
可惜,当信息差、时间差、认知差被抹平之后,这种抢跑的先发优势荡然无存。
△宝安沃尔玛 图源:深圳微时光
其次,由于深圳市场体量小,竞争大,深圳超市巨头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快速扩张,走向更广阔的全国市场。
但是,这种追求规模优势的做法,在红利期可以实现市值翻倍,但一旦到了精细化管理运营阶段,就容易形成脱节,导致崩盘。
一个有趣的对比是,跟广东超市三巨头同一时间成立的胖东来,选择了完全相反的另一条路——这么多年来,他们并没有走出河南,而是选择了深耕本地,强化供应链。
至少从当下的结果看,胖东来不仅没有生存危机,还实现了行业羡慕的连续盈利,更是赢得了金杯银杯买不来的信任口碑。
最后,并非深圳超市不行,而是大家都不行。
在深圳,不管是中国第一家沃尔玛,还是深圳第一家家乐福,吉之岛,都已纷纷结业关门,大幅缩减传统卖场的规模。
所以,是传统商超的模式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了。就像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说的:" 我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败给了时代。"
△深圳第一家家乐福(南新店)关门。图源:深圳微时光
如今,房租人工等实体运营成本的激增,网购电商、生鲜电商的兴起,消费价值观的改变,无疑意味着传统零售粗放扩张时代的终结,以互联网为渠道,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新零售迅速兴起。
很明显,缺乏互联网基因的深圳老板们,思维上形成了 " 渠道商给钱入场上架 " 的路径依赖,并没有根据新时代进行迅速的调整,被时代和市场所抛弃。
四、结语
爱逛山姆的深圳人撑起了全球销冠,这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反倒说明深圳消费市场的购买力。
只是这消费力没有培养出自己的消费品牌,难免遗憾。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这场未来的新零售战局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深圳的身影。
例如目前国内最出圈的超市,一个是来自河南的胖东来,一个是上海的盒马,还有一个是广州名创优品收购的永辉超市。
深圳呢?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发布的《2023 年中国超市 TOP100》榜单,深圳仅有三家上榜,分别是华润万家(第 4),天虹(第 16),人人乐(第 43)。
在这份两年前的榜单中,除了目前即将退市的人人乐,其他深圳超市都有央企国企背景,这对于以民营企业自豪的深圳,无疑是一种 " 打脸 "。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一度高歌猛进领跑的深圳零售业,如今多少有点 " 龟兔赛跑 " 的既视感,只是我们更像那只亟需叫醒的 " 兔子 "。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ddwi.cn/ddwi/11341.html发布于 2025-05-16 15:00:5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