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人形机器人成租赁市场新宠 应用场景多元化

访客 2025-04-09 16:09:50 12486
人形机器人成租赁市场新宠 应用场景多元化摘要: 人形机器人成租赁市场新宠 应用场景多元化!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人形机器人成为焦点。加速进化、天工、灵宝CASBOT等国内企业展示了多款产品,从技术突破到...

人形机器人成租赁市场新宠 应用场景多元化!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人形机器人成为焦点。加速进化、天工、灵宝CASBOT等国内企业展示了多款产品,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的全方位进展引人注目。加速进化的T1机器人以规模化量产和高难度场景应用引发关注:8台T1在开幕式上完成斜坡爬坡、舞蹈编队等表演,并担任分论坛主持人,展现了其200TOPS算力支持下的多模态交互能力。该产品已实现全球数百台交付,团队核心成员来自清华机器人控制实验室。

人形机器人成租赁市场新宠 应用场景多元化

天工2.0则凸显了工业级性能突破。作为国内首个实现复杂地形自适应行走的机器人,它搭载双电池快换系统,配合毫米级动态作业精度和550TOPS端侧算力,可应对台阶、沙地等泛化地形,为特种场景作业提供技术支撑。灵宝CASBOT的CASBOT 01凭借52个自由度与550TOPS算力,在迎宾、主持等环节展现全场景通用性,闭幕式上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印证了从舞台到现实的落地路径。

银河通用的Galbot机器人与咖啡机器人协作完成零售场景服务,松延动力N2以3.99万元起售价切入商用市场,后空翻和3.5米/秒奔跑速度等性能吸引目光。这些产品共同指向一个趋势:行业正从技术炫技转向场景深耕。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提到,人形机器人与RISC-V、长安链等开源项目共同构成创新生态,政策与产业链协同加速技术商业化。

本次大会发布了“具身智能十五大重点方向”,这是国内首次系统性梳理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路线图。其中包括多模态具身感知、具身自主学习、具身大模型等多个领域。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我国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以及全球科技竞合的关键领域,标志着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入新阶段。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典型代表,被视为实现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之一。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突破4800亿元。从科学研究角度看,具身智能为理解人类智能本质提供了新视角;从技术应用角度看,具身智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从产业布局角度看,我国已有超100家相关企业,融资总额超过百亿元。服务机器人、智能制造等细分赛道成为热点,在物流搬运、工业制造、健康养老等领域已实现突破。

今年年初以来,国产机器人市场不断更新,人形机器人的热度持续攀升。据央视新闻报道,有从业者表示,工厂订单已排得满满当当,新订单仍源源不断涌入。乐聚(苏州)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表示,该公司目前订单已经排到了五六月份,基本上每下线一台就需要交付一台。产线于2024年底投入使用,每天大约可以产出2到3台人形机器人。总经理王松透露,这些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科研、展厅商服导览导购以及工业场景物料分拣和搬运。

除制造人形机器人的厂商外,不少商家敏锐嗅到商机,开启机器人租赁市场。当前机器人市场火热,租赁价格平均每日破千元。尽管春晚舞台上展示的是宇树科技H1机器人,但二手租赁平台上出租较多的是G1人形机器人和Go2机器狗。租赁服务十分周全,不仅提供现货,还配备技术人员进行配套演出,租赁费用涵盖了机器人运输、调试、现场保障等一系列服务。

租赁市场的蓬勃发展正成为撬动C端消费市场的关键支点。随着具身智能技术与大模型深度融合,人形机器人展现出家庭管家、教育陪伴、健康监护等多元化服务潜力。例如,搭载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的机器人可实现精准语义理解,通过视觉-力觉多模态感知系统完成复杂家务操作。这种技术突破使得租赁模式成为消费者体验前沿科技的最佳入口。当前租赁市场的高溢价现象印证了供需关系的结构性转变——消费者对智能化服务的需求增速已超过硬件普及速度。

2024年末至2025年初,中国具身智能赛道迎来资本爆发期,多家企业密集完成大额融资,技术商业化进程显著加速。小米投资的小雨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亿元A轮融资,智平方宣布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傅利叶智能完成近8亿元E轮融资,零次方机器人获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自变量机器人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3月26日,具身智能初创公司它石智航宣布完成天使轮1.2亿美元融资,创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天使轮最大融资额纪录。

在行业高歌猛进之际,金沙江创投朱啸虎表示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引发市场关注。尽管人形机器人发展潜力巨大,但它仍处于从实验室探索向产业化突破的关键阶段。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机器人领域投资已呈现明显分化,国资基金成为主导力量。美元基金的传统打法面临挑战,金沙江创投近期动作印证了这一趋势。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轨迹与电动汽车、智能手机等颠覆性技术相似,早期争议与泡沫无法掩盖其变革潜力。资本退潮是行业挤水分的过程,而订单暴增与技术突破则昭示真实需求的存在。关键在于,企业需在融资储备与商业化落地间找到平衡,政策制定者则需避免运动式投资,构建包容创新的生态。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ddwi.cn/ddwi/6975.html发布于 2025-04-09 16:09:5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