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对话|孙若风: Al让写诗更容易 文旅融合要“三化合一”

由凤凰网和张家界大峡谷联合主办的“华人国学大典乙巳春集”,2025年4月22日在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上举行跨界对话,资深文旅专家孙若风(右二)与韩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新闻官郑永均(右一)、文旅专家罗晴秋(中)、香文化专家罗子杰(左二)、知名主持人蔡紫(左一)同台对话。
“太阳出来照白岩,白岩脚下菊花开,先开一朵梁山伯,后来一朵祝英台”。
从“AI峡客吟—2025诗歌盲盒共创大赛”启动,到“华人国学大典乙巳春集”上,资深文旅专家、工信部工业文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原科教司司长孙若风,在视频寄语和活动现场总会提及这首山歌,36年前在张家界听一位农民唱的。
文学博士,担任过高校教授,对《文心雕龙》有深入研究,孙若风的身上,诗歌、远方、科技、文旅,可谓天然融合。他与张家界渊源颇深,曾经带队验收《天门狐仙》申报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也长年为张家界的文旅融合发展献计献策。
孙若风说,一首张家界山歌,总让他想起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其中“十五国风”都是民歌。情感表达的形式随时代发展而愈加丰富,除了诗词、辞赋、小说、戏剧等传统形式外,歌曲、电影、电视剧、短视频、甚至小小的表情包,让当代人有了更多元、更潮流的表达工具。
那么,诗歌作为最凝练的文学表达形式,在这个时代还会受欢迎吗?当AI拉齐了多数人的写作基准线, 让人人都能完成写诗、填词、作曲、绘画、制作短视频等原本很专业的工作,是不是意味着一场“文学平权运动”就此展开,诗歌+AI,能为文旅产业带来什么?
4月22至24日,在凤凰网和张家界大峡谷联合主办的“华人国学大典乙巳春集:AI时代的诗和远方”系列活动期间,孙若风接受了凤凰网的深度专访。
以下是访谈实录整理:
自动播放工信部工业文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原科教司司长孙若风接受凤凰网专访。
凤凰网:这次“华人国学大典乙巳春集:AI时代的诗和远方”活动宣传片上,您唱了一首桑植民歌,这有什么来历吗?看来您与张家界渊源颇深啊。
孙若风:那还是1989年的事了。当时我跟一位农民学会了一首桑植民歌:“太阳出来照白岩,白岩脚下菊花开,先开一朵梁山伯,后来一朵祝英台”。我被这质朴而热烈的民歌打动了,印象特别深刻。这几十年来,每次参加单位里的文娱活动,这首民歌就成了我的拿手好戏。
我与张家界确实结缘很早了。十多年前,我在原文化部产业司工作时,大型实景山水音乐剧《天门狐仙》申报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是我带队来张家界验收的。当时有人听这名字以为是封建迷信,其实这内容是以湖南民间花鼓戏《刘海砍樵》为原型,这是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利用,特别是用土谣民歌构建独特的诗意符号。我们今天讲文旅融合,讲文化赋能旅游的发展,这方面张家界早已走在前列。
凤凰网:您还是文学博士,担任过高校教授,对《文心雕龙》有着深入研究,当然也见证了这三四十年来诗歌与诗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您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诗歌吗?诗歌会走向衰落吗?
孙若风:中国诗歌一直是在不断演变,并在演变中不断走向新的高峰。中国文学史上的每次变化,总的趋势是大众化和社会化,从最早的以通神的祭师、巫师为主体,转向以人为主体,又转向普通人、转向大众。每次都是对殿堂的挑战,都经历了质疑,也都最终走向成熟。任何时代都需要诗歌,今天更不例外。我也相信传统文学形式在今天会重新焕发生机。
凤凰网:这次春集的主题是“AI时代的诗和远方”,此前您还参与了“AI峡客吟——2025诗歌盲盒共创大赛”,您认为AI让写诗变得更容易了吗?
孙若风:当互联网、新媒体出现后,有了新的平台和交流、传播渠道,我们就认识到诗歌复兴的机遇来了。
应该说,AI让写诗更容易了。传统的格律诗为什么难写?一是需要熟悉韵律,否则没有韵律美。这种技能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达到。二是典故。没有用典就没有韵味。这两方面,AI都能提供帮助。
让AI帮助我们写出东西是容易了,但写出好东西并不容易。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自不同。同样是使用AI,也会有高低之分。AI解构了格律用典的技术壁垒,但“合格诗”不等于“好诗”。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AI的出现,让正在离大众越来越远的诗歌又重回大众,更多的创新创造主体的参与对于文学艺术的发展肯定是好事。只是我们要警惕的是,不要让机器取代人。
在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上,资深文旅专家孙若风(右一)分享观点。
凤凰网:我国有很多文化与自然高度融合的名山大川,如三山五岳,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诗篇。而张家界有点特殊,养在深闺人未识,给大众的印象似乎就是“绝版山水”。在缺乏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先天条件下,张家界如何作文化旅游融合的文章?
孙若风:张家界还是有不错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前面提到的《天门狐仙》,这个项目就是把当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新技术呈现结合在一起。这些年来,这种“三化合一”做得更好。张家界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其实也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我认为应坚持“三化合一”的路径,即生态化、文旅化、数字化。一是生态筑基,保持世界遗产原真性,二是文化赋值,如《天门狐仙》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利用,特别是用土谣民歌构建独特的诗意符号;三是科技赋能,像这次诗歌盲盒大赛活动,用AI生成个性化诗旅体验。
这次诗歌盲盒共创大赛,用AI来写诗,也是明显体现出“三化合一”的路径,以生态为基,以文旅为径,以AI为器,一步一步往上升级。
而且,AI与艺术两方面都具有超强融合力。自AI技术出现以来,艺术一直是试验田、文旅产业是磨刀石,是展示“科技美”的社会窗口。我们做文旅产业,都知道离不开IP,我们知道,IP本是互联网术语,后来衍生出文创的概念,以至于人们说起IP,首先想到的是文创,于此可见信息技术与文旅产业的密切关联。
我们要继续沿着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路径前行,促进“诗”与AI相向而行,并形成跨界联名款效应,共同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凤凰网:随着AI时代的到来,AI在文学创作、艺术设计、文化传播、文旅融合等多个领域的潜力正加速释放。比如这次“AI峡客吟——2025诗歌盲盒共创大赛”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来看,您认为这次 “AI+诗歌”对张家界意味着什么?将带来怎样的产业发展机遇?
孙若风:张家界这次诗歌盲盒大赛活动,是一次非常好的实验,对张家界的文旅发展、以及人机共生时代诗歌何为、文旅产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来看诗歌文学的作用。诗被视为文学艺术王冠上的明珠,古今中外,都是如此。诗歌是种种艺术的原点。今天一些景区把背出与景区相关的诗赋作为免票条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今天,离开了诗、歌以及这个创作链上的舞蹈、演出,那文旅活动是不可想象的,旅游体验是不完整的。
谈到诗对于文旅产业的作用时,诗不仅是作为一种文学种类直接介入,还有更多方面对文旅产业的哺育功能。主要表现为,第一,有诗味,比如想象、情感、共鸣,这些诗学要素,也是整个文旅产业的基本构件。其二,有诗境,诗所具有现实与想象、现实与理想结合的特征与AI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天然契合。其三,有诗心。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对诗心的探讨。人类的诗心是相通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诗心又各具特色。我们要在文旅产品中体现这样的诗学精神,特别是东方诗学精神。
再来看AI的作用。首先,AI增强了旅游的便利性,让游客能更轻松地规划行程、获取信息;提升了体验性,借助虚拟现实等技术,为游客打造身临其境的感受;还增强了互动性,使游客与景区、其他游客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便捷有趣。如AI实时生成的山歌对唱,比静态展板更具生命力。
其次,在AI的助力下,游客的创作不再受时间、空间和人员的限制,时时、处处、人人都能进行创造。无论是旅游攻略、文创产品设计还是景区宣传内容,都能通过AI快速生成,激发更多创意。
再者,产品更称心。AI能够深入分析游客的喜好和需求,让产品和服务更加人性化、个性化。例如,根据游客的历史浏览记录推荐符合其口味的旅游线路和景点。
最后,与社会更密切。AI能更顺畅地连接文旅产业与相关产业,如工文旅、农文旅、商文旅、学文旅等,实现产业融合发展;还能借助文旅产业连接城乡互动,推动乡村游、县域游的发展;更能将文旅产业与大众化、日常化、生活化的审美生活以及夜经济、休闲经济、冰雪经济等人文经济紧密相连。
当然,任何技术都有两面性,AI也不例外,作为表达工具,AI也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信息遮蔽。我们需要防范其可能给文旅产业带来的问题。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ddwi.cn/ddwi/9360.html发布于 2025-04-30 16:25:0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