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值200亿元,宁夏县城种植18万亩枸杞,“红”遍大江南北

文 | 区县那点事
" 保温杯里泡枸杞 " ——这句来自《卡路里》的歌词,正在成为当代年轻人 " 朋克养生 " 的真实写照。年轻人总是在熬夜的间隙,不忘往杯里扔几粒枸杞。而在这场养生热潮中,一种小小的红色果实正悄然走红:中宁县的枸杞。
" 天下黄河富宁夏,中宁枸杞甲天下。"中宁枸杞正从父辈的养生茶饮,变身打工人办公桌上的 " 续命神器 "。
作为世界枸杞的发源地,中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枸杞 " 甘美异于他处 " 的独特品质。如今,中宁县枸杞种植面积稳定在 18 万亩,产业综合产值突破 140 亿元,品牌价值超 200 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 " 红色名片 "。
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枸杞的受众越来越年轻化,种植枸杞的农户却越来越老龄化。那么,这场传统滋补品与新时代消费的碰撞,将如何重塑这个千年产业呢?
价值重构," 红 " 遍塞上江南
当众多传统农产品陷入 " 优质难优价 " 的困境时,中宁枸杞已经走出了一条" 从养生食材到科技单品 "的跃升之路。
好枸杞是种出来的。农业要发展,势必要走向现代化、科技化发展之路。事实上,农业现代化并不是非此即彼,关键是要在效率与品质之间找到 " 黄金分割点 "。
中宁枸杞产业的现代化转型,主要体现在全产业链的科技重塑。以 " 基地稳杞 " 工程为例。中宁建设的17 个千亩示范园,不仅是规模化种植的载体,更是" 良种 + 良机 + 良法 "集成应用的试验场。
表面上看,这些千亩示范园是规模化种植的成果,而实际上,这些示范园扮演了 " 调节者 " 的角色——既充当了技术推广的 " 孵化器 ",解决了小农户技术推广难的问题;又充当了产业衔接的 " 转换器 ",为企业提供了标准化原料来源。
当规模化种植形成集聚效应,产业各环节的协作方式必然发生质变。这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演进。
中宁枸杞产业独特之处在于,它既保留了小农户的生产主体地位,又通过现代产业组织方式解决了小农经济的市场接入难题。
中宁县深化了" 企业 + 基地 + 农户 "联农机制,以协议指导价保障农户收益,辐射 8 个乡镇 16.2 万人口,形成 " 一市场驱动、三园区支撑、五中心拉动、八产区协同 " 的融合发展格局。
6.5 万采摘大军的背后,是产业链分工的专业化:农户专注种植,企业负责技术与市场,科研机构攻坚精深加工。这种分工协作,让中宁枸杞跳出了 " 高产低价 " 的陷阱,走向 " 优质优价 " 的良性循环。
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再把目光瞄准市场端。枸杞深加工产品在市场上的流行揭示了一个消费真相:年轻人不是不需要传统滋补品,而是需要更便捷化、多样化的体验。
中宁枸杞企业深谙此道。他们将枸杞加工成即饮原浆、糖肽片剂甚至面膜,本质上就是在做 " 价值翻译 "——把 " 滋补养生 " 的老话术,翻译成当代年轻人听得懂的 " 健康便捷 " 新语言。这种转化的实质,是对消费心理的精准把握。
在宁夏全通枸杞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枸杞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产品到高附加值产品的华丽 " 变身 "。除了基础的枸杞干果外,该企业还开发出颗粒剂、粉剂、胶囊、片剂等系列深加工产品,涵盖茶剂、口服液、酒类、饮料等多个品类。经过现代精深加工技术,这些产品实现了惊人的价值跃升,增值幅度高达 50 倍至 100 倍。
深加工的背后是技术的支撑。中宁县联合国内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及业内知名企业共同打造了中宁枸杞产业创新研究院。该研究院已成功引进 10 余个高端人才团队,签约 19 个专业实验室。
当枸杞糖肽的分子结构被解析,中宁枸杞产业的逻辑就彻底改变了:从卖农产品变为卖生物活性成分。这种从 " 吨 " 到 " 克 " 的价值跃迁,正是农业突破天花板的关键。
中宁枸杞的故事告诉我们:传统产业的升级,不是把锄头换成机器人那么简单,而是要在保存内核的前提下,重构价值认知。
标准筑基,打造品牌高地
当中宁枸杞遭遇外地低价枸杞冲击时,一场关于品质与价值的突围战悄然打响。其他产区凭借规模优势抢占市场,而中宁的选择是用标准构筑护城河,以品牌实现价值突围。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宁面临的不仅是市场竞争,更是一场农业价值认知的革命。当大多数产区仍在追求 " 高产低价 " 的传统路径时,中宁率先意识到:在消费升级背景下,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从 " 数量优势 " 转向 " 质量信用 "。
这种认知转变,促使中宁走上了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即建立品质标准体系,将地域特色转化为品牌资产,从而实现产品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的跃升。
2019 年,中宁启动枸杞品牌建设行动计划,采用了 " 区域公用品牌 + 企业自主品牌 " 的双品牌战略。一方面,中宁县重点打造 " 中宁枸杞 " 区域公用品牌,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形象标识;另一方面积极培育 " 早康 "" 玺赞 " 等企业自主品牌,形成品牌矩阵。目前,中宁枸杞自主品牌数量已占全区 70%,构建起了多层次、差异化的品牌体系。
这一品牌战略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巧妙解决了农产品品牌化过程中的 "公地悲剧 " 难题——既避免了公用品牌因过度使用导致的品质稀释,又防止了企业单打独斗时的资源浪费。通过建立 " 母品牌保底线,子品牌创特色 " 的协同机制,中宁枸杞实现了规模效应与差异化的辩证统一。
从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这种模式实质上构建了一个品牌生态系统:区域公用品牌作为 " 基础设施 " 提供品质背书和流量入口,企业自主品牌则通过差异化竞争实现价值创造,二者形成良性互动的品牌生态。
与此同时,为实现品牌价值的深度赋能,中宁将物联网技术植入产业全链条。消费者扫描产品包装上的溯源码,不仅能查看基础信息,还能实时调取种植基地的环境数据和监控画面。这套溯源系统如同给每包枸杞办理了" 电子护照 ",让 " 中宁枸杞 " 这个品牌承诺变得可触可感,极大提升了消费者信任度。
值得注意的是,中宁还在阿联酋、巴西等国家成功注册中宁枸杞境外商标,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宁用实践证明了一点:传统农产品要突破同质化竞争,不能只靠情怀,更需要构建从生产标准到品牌营销的完整价值体系。
总的来说,中宁枸杞的产业实践,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转型样本。其成功不仅在于实现了从传统农产品到健康消费品的价值跃升,更探索出了一条" 科技赋能 + 文化传承 " 的融合发展路径。
未来,随着消费升级持续深化,中宁枸杞将进一步突破产业边界——在坚守道地品质的同时,深化与健康管理、休闲旅游等产业的跨界融合,让这粒红色果实真正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载体。枸杞产业唯有在 " 新生代健康消费 " 与 " 乡村经济振兴 " 的双重维度上实现价值契合,方能完成其产品价值的现代化重塑。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ddwi.cn/ddwi/10418.html发布于 2025-05-09 10:10:5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