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用卡大撤退

出品 | 妙投 APP
作者 | 段明珠
头图 | 视觉中国
信用卡被放弃的命运其实在 2014 年已经写好。
这背后是一场关乎支付、信贷、乃至整个金融生态的权力变革;其本身更是一面折射中国消费变迁和经济冷暖的镜子。
2014 年 5 月 10 日午后,杭州西湖边闷热难当,而此时有 4000 多人聚集在不远的黄龙体育馆中等待着,当身穿黑色暗花连衣裙的彭蕾走上台,全场瞬间安静。" 大家觉得刚刚过去的这一年,过瘾吗?累吗?有成就感吗?" 彭蕾开口问,而她的感受是 " 痛并快乐着 "。
就在这之前,她刚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持续数周的、阿里与国有大行之间的对战。在被支付宝插入支付腹地,余额宝又上演 " 存款大挪移 " 后,银行也一改往日深沉的形象,工、农、中、建国有 " 四大行 " 集体将对支付宝快捷支付额度从单日 5 万锐减至 5000。
在工行将多个快捷支付接口归拢后,进一步激化了矛盾。支付宝前脚发布 " 交易失败找银行 " 的公告,工行后脚在官网贴出 " 交易失败请联系支付机构 ",将锅直接甩回去,又在业绩发布会上以马云名言回敬," 相信支付宝方面会把客户的体验放在第一位 "。
双方手中都有牌,支付宝手握用户,刚拿到 " 免死金牌 ",互联网金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 " 央行不会取缔余额宝 "。
焦灼之下,彭蕾跳出来缓和,降低姿态称,银行才是金融体系的主动脉,互联网金融只是毛细血管。5 月下旬,支付宝与工行 " 分手 ",建行成为其备付金存管行。
经过一番斗智斗勇,蚂蚁金服和银行逐渐达成某种心照不宣的平衡。蚂蚁金融强调自己的着眼点在于 " 小 ",小微企业、小年轻。看似划分泾渭分明,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却正好落在中间的夹缝中,并随着后面越来越多互金产品如花呗、借呗、白条等的问世,被更多拽入对方地盘。
" 该省省,该花花,花呗香过信用卡。" 信用卡本质是消费金融工具,不仅与花呗们内核相似,还贴合 " 羊毛出在猪身上 " 的互联网式商业模式:通过赠品获客、用积分兑换星巴克促活、达到一定用户规模后,用分期贷款业务突破盈亏平衡点。
但信用卡中心更不是在多轮 " 撒币大战 " 中完成终极进化的互联网巨头们的对手,关键是,花呗白条们都基于巨头的生态实现了交易闭环。蚂蚁手握用户,A 轮融资中又引入戴着耀眼 " 国字头 " 光环的股东,天平已然倾斜。
监管又是如何想的?
2019 年,花呗悄悄上了征信,一时间花呗 " 信用卡化 ",被 " 招安 " 还是 " 转正 " 的讨论四起。梳理这些年互金和监管、银行之间的角力,几乎都是互金从监管的灰色地带切入,监管再不断更新规则 " 打补丁 "。经过多年试探与摸索,互相对自身的定位及对方的底线把握越来越准。
监管如同大家长,希望的是银行、互金、小贷各司其职,共同为家出力。2015 年国务院放开消金试点,意在发展三四线的消费金融。当时信用卡只在一二线普及,既然沉不下去,那就让消金和小贷来补位。
最后一剂强心针
信用卡在 2017 年又迎来新一轮暴涨。事后来看,那不过是房地产 " 伟哥 " 带来的最后一剂强心针。
2016 年底,38 岁的欧成效被推上神坛,成为 " 欧神 " 的两个关键助力是:房地产和信用卡。
2002 年欧成效买了第一套房,60 多万买入,三年后卖了 175 万,从此开启职业炒房生涯;2005 年 12 月,他拿到自己第一张信用卡,在各种套现加杠杆买房中,成功打造出 " 年赚 1 亿,手握 35 套房 " 的富豪形象。
2016 年,房地产市场烈火烹油,量价齐飞。欧成效以一篇 " 中产阶级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富 " 挑起人们怕被财富浪潮抛下的恐惧," 过去三十年想跑赢印钞机只有配置两类核心资产,第一加了杠杆核心区域的核心地产,第二极少数的科技型、前沿型、成长型的股票。"
发现问题是基操,能给出答案才是神。欧成效的关键一步在于给出加杠杆的具体方式。在他写的《楼市秘籍》速成篇中,有一套完整的全职炒房 SOP(),67 个步骤中关键的 2 个环节都和信用卡()相关:信用卡套现,假流水骗贷。
在《那么深的夜,那么深的痛》中,他记录道 " 我又刷了一遍 Excel 表。今天晚上要还九万,本周内要还 …… 信用卡若干张,房贷若干笔。"" 看了看时间,还剩二个小时。要不要外出去跑趟工商银行,十张卡各自取现二千?嗯,可用额度不足。还缺一点,但可以想办法。"
为何要忍受这样随时可能被债务压扁的日子长达十年?他的理由很文艺," 我只是想,试试自己能飞翔有多高 "。翻译过来,买房年化收益只有 6%,加杠杆后就是 23%。这比房企的十锅九盖游戏难度更大,他玩的是十锅五盖高级版,为的是以小博大,目的除了暴富还是暴富。
当房价涨到让人眩晕、疯狂时," 欧神 " 激励着无数信众前仆后继。2016 年下半年起,银行房贷政策开始收紧。为了挤上房价上涨的 " 末班车 ",如何申请大额信用卡、怎样快速提升额度、如何巧妙地 " 套现 " 出来用作购房首付,成为坊间热议的 " 财富密码 "。
保守测算,2017 年仅信用卡套现规模就超万亿元。2017 年 3 月之后,全国新增的短期消费贷款总额中,大约有三成最终辗转流入了楼市,总额至少有 3000 亿();全年居民长期消费贷()每月少增 550 多亿,而短期消费贷则每月多增近 870 亿()。
房地产 " 得道 ",借贷消费也跟着 " 升天 ",信用卡双重受益。本质上,信用卡热度跟人们贷款的大胆性正相关。
2014 年后,每两笔消费贷款就有一笔用的信用卡,上到 4S 店买车,下到超市买水,信用卡逐步走进日常生活。不过,此时信用卡已逐渐转向后台,成为微信和支付宝 " 后宫 " 一员。2017 年信用卡猛增 1.23 亿张,上市银行消费信贷()增速接近 20%。
形势一片大好,市场对信用卡的增长空间也容易产生一种蜜汁自信。《100 万信用卡 / 信用额度大咖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提到,2017 年美国人均持有 2.9 张信用卡,而中国人均持有信用卡 0.36 张,简单换算就是 8 倍。银行如果不大干快上,简直就是犯了保守主义的错误,拱手将市场让给花呗白条们。
但这很快就被现实打脸。
" 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2020 年央行给房地产给出三道红线,信用卡乃至整个消费金融也从盛夏进入寒冬。近两年多 1 亿张信用卡蒸发;刷卡金额疫情放开后短暂冲高,之后就一路向下不回头;去年信用卡贷款余额同比减少 144 亿。
最风光的时候,欧成效号称手握 35 套房产,赚回 10 亿身家;2020 年 9 月 25 日,其个人微博和创办的水库论坛公众号被永久封禁。
至今,他是 " 负翁 " 还是 " 富翁 ",无人清楚。
贤者时间
吃药一时爽,代谢火葬场。正如透支过度会进入漫长的贤者时间,发卡量萎缩、交易额下滑、不良率攀升,这些冰冷的数据无情地宣告着,信用卡已经进入存量阶段。
" 信用卡中心是什么很贱的部门吗?说挂牌就挂牌,说撤牌就撤牌。被抛弃的信用卡中心员工何去何从?" 一个信用卡中心合规员工在小红书发帖,留言区成了 " 受害者联盟 "," 我同学是总行卡中心审批,他说他们部门被优化的就剩他一个干活的了。"" 邯郸光大卡中心已全部清退了,现在失业在家呢。"
今年至今已有近 30 家信用卡分中心关停,各项权益也缩水到可怜。曾几何时,一卡在手,天下我有,出入机场贵宾厅,五星酒店随便住,每天一杯星巴克,最红星期五薅羊毛 …… 为了凑齐不同银行的 " 神卡 ",飞客茶馆论坛上整天泡着很多研究各种权益和羊毛的卡迷。
但如今神卡的 " 含金量 " 直线下降。在社交媒体上,关于 " 信用卡不香了 "、" 高端卡权益大缩水 "、" 我的 XX 神卡跌落神坛 " 的吐槽比比皆是。都能看出来,这是银行在 " 降本增效 "。
算笔账就清楚银行的难处。
卖信用卡就像卖奶茶,虽说 " 无对公不强,无零售不稳 ",但这生意盈利来源单一,卖奶茶本身投入产出刚能打平(),实际盈利来自少部分顾客额外加的小料(),这种 " 单条腿走路 " 的模式让其资产收益率比纸薄,甚至比不上制造业。
如果想赚钱一种方式是扩大规模,但拉新的投入产出比太低。目前一张信用卡获客成本不到 500 元,假设开卡就月月刷 1 万,分期循环都用上,则扣除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等,预计 2 年能回本。这是最理想状态,现在能每月刷 1 万的新用户少之又少,综合算下来回本期要拉长到 6-10 年。
更何况信用卡已是存量市场。2019 年末国内有 3.5 亿人有信用卡,到 2024 年底仅多了约 0.3 亿人用卡。然而这五年间,全国有信贷记录的人数却大幅增长了 6.6 亿。这意味着新用户几乎被花呗、白条们以及其他借贷产品所瓜分。
信用卡还想留在菜单上,就必须维护好现有的用户,最好再引导他们购买店里周边产品(),这样还有点导流价值。但奶茶店生意也越发不好做,同行竞争激烈,卷价格(),涨成本(),用户削减后的预算还会被隔壁分走。
这种情况下,奶茶店关几家经营不善的分店,减少几名雇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那么,哪些奶茶店能撑到最后?
2024 年各家银行卡中心表现不一:建行信用卡贷款规模破万亿,全国首家;紧随其后的是 " 信用卡一哥 "招行,农行占据第三;6 家国有行均有增长。另一边,该项收缩比较大的是平安和光大,下降幅度均超 10%,兴业和中信也表现不佳。
而在刷卡消费额上,六大行的信用卡消费金额加总同比减少约 0.85 万亿。股份行的表现更不佳,招行、平安、中信的信用卡交易额同比分别下降 8.23%、16.57%、10.13%。
去年信用卡不良率也在增高。工行2024 年不良贷款率已达到 3.5%,交行和建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 2.34% 和 2.22%。通常信用卡不良率应控制在 1%-2% 之间,低于 1% 意味着风控过于保守,会错失潜在增长;而高于 2% 则风险敞口过大,利润可能被坏账吞噬。
整体看上去,国有 " 奶茶店 " 会更稳健。这确实和资源禀赋相关,它们有更强信用背书,更多实体店铺(),这使得其进货价更低(),客源质量更优()。在如今下行阶段 + 微利模式,每单多赚 1 分钱就能多活 1 天。
未来何在?
但信用卡最终难逃被弃的宿命。
日本信用卡在 " 女高中生与她们的 LV 手袋 " 的攀比消费中迎来黄金时代,并在 1990 年泡沫破灭后出现危机;韩国信用卡在明星李英爱宣传 " 信用卡是时尚生活的象征 " 时步入疯狂,又在 2003 年卡债危机中遇阻;我国信用卡也在 2019 年人均 GDP 突破 1 万美元前后达到顶点,后逐渐进入存量阶段。
从中国人口结构来看,"90 后 "2.1 亿,"00 后 "1.64 亿,信用卡潜在年轻客群量在下降。2024 年出生人口实际仅为 954 万人,生育率的下滑进一步加速。这意味着,20 年后信用卡的潜在用户可能还会下降一半。这一趋势很难逆转。
当下,信用卡还有一张牌可打——多年积累的优质客群。
2023 年底中国私银规模已超 24 万亿,财富向前 1% 人群集中。2024 年私人银行 AUM( )超万亿的银行共计八家,五大国有行占满了 TOP5,且增速都在 10% 以上;招行千万以上资产的私银客户同比增长 13.61% 至 16.91 万户,过去三年私银业务至少增加了 1400 亿元。
银行,正在进一步向高净值客户靠近。招行力推的银联钻石信用卡被誉为亲子权益天花板,境内儿童机票全免,无限卡更可入住全国最贵酒店(),位于北京前门的文华东方;今年再推 " 金小葵管家 " 少儿理财服务。为了守住这批富人,银行开始从娃娃抓起。
至于更年轻的用户则被花呗白条们笼络去,2017 年,90 后中平均每 4 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花呗用户。虽然花呗和借呗被归入蚂蚁消金后非常低调,但 2024 年其资产总额达 3137.51 亿元,日赚 834 万元,这使其超越招联消金,成为 2024 年 " 最赚钱 " 的消费金融公司。
在更下沉的市场,个人信贷却展现出一番别样的 " 繁荣 "。
以主要 " 打捞 " 更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人群的助贷平台——奇富科技、乐信、信也科技这三家头部公司为例,有三组数据值得高度关注:
增速快。奇富科技的净利润高达 62.64 亿元,同比增长 46.18%;
用户量大。不考虑用户重合,三家平台的用户总量相加达 6.29 亿;
复贷高。三家复贷率均在 90% 左右。
但这也许并不是个好消息。
只有那些被银行和消金 " 挑 " 剩下的,才可能流向这些助贷平台,并承担接近 24% 的借贷成本。超高的复贷率,也恰恰说明这些借款人的处境大概率没有好转,只能不断地 " 借新还旧 ",陷入债务的泥潭。因为," 只有不借钱的人,没有只借一次钱的人 "。
前段时间消费贷利率卷到极致,一位在助贷平台工作的人士向虎嗅妙投透露,某家城商行曾主动提出以 2 个多点的年化利率向他提供高达 500 万的无抵押贷款,但没法买房又不敢炒股,他最终拒绝了这笔 " 好意 "。
戏剧性的是,后来一天他下班打车,在与司机的闲聊中发现,这位司机竟是他所在平台的用户。" 借你们的钱还不上,已经和老婆离婚了 ",他如是转述那位司机的话。
这很容易造成一种 " 合理但不合情 " 的状况,类似金融 "M 型策略 ":对富裕人群提供财富服务,对穷人则是贷款;至于中产,在忙于修复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勿 call。
当下国家在大力提振消费。4 月 24 日,国家 1.3 万亿的超长期特别国债中有 5000 亿投向消费,主要是 " 以旧换新 " 和设备更新,金额力度远超以往。
但信用卡很难从中获益。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居民少贷了 86% 的钱;Q1 又存了去年半年的量,主打一个多存少花。其中,定期和活期 " 七三开 "。活期是为了随时取钱用,意在扩张;定期则是希望先锁定些收益再说,摆明了要打 " 打持久战 "。
只能说,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银行卡中心或许可以捡起迈克尔 · 波特的心法,学着从存量中找到出路。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ddwi.cn/ddwi/12110.html发布于 2025-05-22 10:14:2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