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老人:法律如何保障父母权益
法律在保障父母权益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制定相关法律规定,确保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法律规定了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并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律还提供了维权途径,如通过诉讼等方式来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法律对老人权益的保障。
一、赡养老人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赡养老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中有明确规定。
《民法典》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若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细化:
1.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2.赡养人对患病的老年人应当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
3.赡养人应当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居住或者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
4.赡养人有义务耕种或者委托他人耕种老年人承包的田地,照管或者委托他人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收益归老年人所有。
5.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这些法律规定旨在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
二、赡养老人父母两人都有填吗
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时,父母两人不一定要都填。
若纳税人是独生子女,每月按标准定额扣除,无论填一位还是两位老人信息,扣除额度均为2000元。
若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则由兄弟姐妹分摊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度,每人分摊额度不能超过每月1000元。此时,填写一位或两位老人信息,不影响兄弟姐妹间的额度分摊,但需留存约定或指定分摊的书面分摊协议等资料。
在填报时,纳税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填写。若父母中有一位已去世,只需填写在世老人信息。若两位老人都健在,填一位或两位均可。总之,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是为减轻纳税人赡养老人负担,纳税人应依据自身情况准确填报。
三、赡养老人的法律规定多少岁
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老人多少岁时子女必须履行赡养义务。通常认为,当老人缺乏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时,子女就应履行赡养义务。
一般情况下,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可视为老人开始逐渐丧失劳动能力。但这并非绝对标准,即便未达此年龄,若老人因疾病、伤残等原因导致无法维持正常生活,子女也需承担赡养责任。
赡养义务包括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等方面。经济供养指提供必要生活费用;生活照料涵盖日常起居照顾;精神慰藉要求关心老人精神需求。
若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老人有权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可向法院起诉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等。法院会综合考虑老人实际需求、子女经济状况等因素作出判决。
以上是关于赡养老人的法律规定有哪些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
